居家常見火災有哪些?怎麼預防?

居家常見火災有哪些?怎麼預防?

1.電線老化或短路

許多長期使用的電器設備,外觀正常,但內部的電線可能隨時出現老化與短路。當絕緣層因時間或使用習慣而逐漸劣化,再加上電線受到擠壓、彎折或長期疲勞,引線裸露後便很容易發生短路。一旦短路發生,電流瞬間激增,極有可能在瞬間產生高溫火花,引燃火災周圍的易燃物,進而引發。
另外,常見的「電線盤塞滿插頭」、「延長線接延長線」的使用方式,也可能造成用電超載,加劇發熱與走火風險。因此,定期檢查家中插座與延長線,並更換舊舊或安裝的電器,是降低火災風險的第一步。

2.烹飪調時的疏忽

廚房向來是住宅火災的高風險區域。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開著爐火卻現場離開,導致食物溢出、油鍋過熱,甚至直接起火。當溫度超過燃點時,鍋內油脂會燃燒迅速,火勢在數十秒內擴散,加上廚房多半有紙巾、麵粉廚具、塑膠用品等易燃物,導致火勢更難以控制。
另外,許多人誤以為用水滅油鍋著火,結果卻會讓火焰因油水飛濺而更加嚴重,導致更嚴重的災情。建議下廚時務必保持注意力,不要邊煮邊滑手機或做其他家務,並在廚房準備鍋蓋或小型滅火器,以便意外發生時能立即控制火勢。

3. 火種尚未完全到位

許多人低估了「餘火」的性。尤其是吸菸者,隨手丟棄的煙蒂灼無害,但其中心溫度接近數百度,足以點燃紙張、布料或票據內的雜物。這類火源通常先以陰燃的形式,難以被察覺,但隨著時間的短暫存在,悶燒的火點會逐漸轉為明火,瞬間分散。
煙蒂、蠟燭、線香、蚊香等日常使用的明火若未緊密確實,也可能引發同樣的危險。因此,除了離開房間或睡前一定要再次檢查火源是否如此,並養成使用耐燃材質的煙灰缸與浣熊處理燃燒後殘留物的習慣。

4.鋰電池裝置失火

隨著科技產品普及,鋰電池已深入日常生活——從手機、平板、行動電源,到電動腳踏車、電動車,甚至家用儲能設備,無一不依賴它。然而鋰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,一旦發生短路、過度充電或因跌落而損壞,則可能引發「熱失控」,導致電池自燃甚至爆炸。
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,2019年至2023年間,全台共發生了435起鋰電池火災事件,其中大多數發生在晚間9點後,原因往往是民眾睡前充電卻忘記拔除。後續火災蔓延嚴重快,並會釋放大量有毒物質,不僅財物損失,更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。
建議使用鋰電池產品時,請務必選擇有正確認證的充電器,避免長時間無人看管下充電,並盡量不要在床邊或易燃物質附近充電。同時,可在家中準備鋰電池專用滅火毯或滅火裝置,以減輕突發火災的傷害。

居家防禦:策略防禦永遠勝於失敗

火災一旦發生,往往在三十年內就可能奪走財產與生命。而事後悔悟,不如在日常中養成防禦習慣,將風險降到最低。以下三大策略,是每個家庭實際做到的基礎防護措施。

✔ 選擇合格電器

選購電器時請務必確認商品具備「檢驗標誌」或國際安全認證,代表其經過安全測試。除此之外,也要注意電壓、電流與電力是否家中的用電條件,符合避免因超載造成過熱。
另外,若發現插頭或電線出現燒焦味、發熱異常或變色,應立即停止使用並更換。許多火災往往就是因為一時大意,長期忍受「小問題」而釀成無法挽回的災難。

✔ 定期演練逃生

火場環境瞬息萬變,濃煙與火光會迅速讓人失去判斷力。若平時未熟悉逃生路線,災害來臨時容易慌亂,甚至因走錯方向而受困。建議每半年至少進行一次火災演練,模擬從房間到逃生出口的動線,並確保家人都清楚集合地點。
另外,住宅大樓應注意逃生梯間是否暢通,避免堆放雜物阻礙逃生。簡單的演練能大幅提升危機處理能力,讓人在面對真正火災時保持急救並採取迅速行動。

✔ 配備必要的防災裝置

光靠警覺還不夠,適當的防災設備能在火災中搶奪寶貴的黃金時間。家中應安裝光電式偵煙警報警報器,一旦偵測到煙霧發出警報,提醒住戶及早戲劇。基本警報器則能處理小型火災,避免火勢擴大。
意義特殊的是,鋰電池火災屬於類型,傳統火災器往往無法有效控制。因此,建議額外準備鋰電池專用火災裝置或火災防護,針對手機、行動電源或電動車相關火災提供更直接的防護。

總結建議

1.居家常見火災:電線老化短路、煮飯時的疏忽引起油鍋火災、火種未引起、鋰電池火災
2. 提升火災意識:烹調避免離人、吸菸時一定要完全停止,並定期檢視家中是否有潛在火源。
3.落實居家消防:配備緊急的火災警報器、滅火器和鋰電池專用防護工具,並定期演練逃生隊列,才能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急救。